“晚上我洗了碗,你要给我买上次那个玩具!”
“学完新概念英语,我要看30分钟电视!”
生活中,我们是不是经常会看到类似的场景?
有些**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中的事,都喜欢和家长讨价还价。
一些家长觉得这都是小事,顺着**就行;
也有的父母对此事忧心忡忡,但却对**束手无策。
其实,**大多时候提的各种条件,只是对父母态度和底线的一种试探。
这时父母到底该妥协还是拒绝?
**未来的人生走向,往往就藏在我们的态度和回答里。
很久未联系的堂妹昨天在微信上向我大倒苦水。
她说自己上周突然生病了,就让读初一的儿子小林自己煮早饭,没想到这小兔崽子竟然说:
“以前都是你煮饭,这周我煮,你要给我钱。”
堂妹一听火冒三丈,忍不住大声斥责儿子,没想到小林却振振有词地反问:
“以前每次我做家务都有奖励,为什么这次不行?!”
堂妹没想到,自己常常用物质奖励的教育方式,会让儿子变成一个毫无家庭责任感的冷血“生意人”。
想想自己这次只是生了一场小病,儿子就用这样的方式来回应;
假如自己生一场大病,真正需要儿子照顾时,他会让我拿什么来交换?
简直细思极恐啊。
你看,当父母把物质奖励作为唯一的“交换手段”,其实就已经埋下了**“事事讲条件”的种子。
有亲子教育专家曾提出,父母一旦让**养成了“凡事讲条件”的坏习惯,不但会像小林一般家庭责任感被破坏,还会严重损害**的内驱力。
“如果你这次考100分,就奖励100元。”
网友小丽自曝,自己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把女儿“养废了”。
小学时,给**物质奖励的效果立竿见影,无论想要**做点什么,奖励一上就很好使。
后来女儿就“学精了”,学会了利用学习成绩给父母谈条件,加筹码。
年龄越往上走,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直到上了高中真正需要冲刺的时刻,女儿却对学习失去了一切兴趣;
哪怕父母一再提高奖励额度,也无法激发她的学习动力,最终她和父母大吵一架后,离家出走了。
堂妹的儿子和网友的女儿两人的故事,无疑给无数父母提了一个醒:
当我们用“交易式奖励”的方式给**养成了“凡事讲条件”的习惯,通常会面临两种结果:
一是他很可能会在你最需要他搭把手时,一如既往地跟你谈条件、“做交易”;
二是他很可能会在自己的奖励阀值越来越高后,对所有激励方式都失去兴趣,从而失去所有努力的原动力。
所以,父母在教育**的过程中,一定不要忘了时刻警醒自己,不恰当的奖励,还不如不奖励。
而那些事事“讲条件”的**,其实大都是父母自己养出来的。
仔细观察堂妹和网友小丽的教育方式,就能发现她们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总爱“乱奖励”。
“乱奖励”最大的特点,就是常常会用到这个句式:“只要你......(做到什么)妈妈(爸爸)就......(物资奖励)”
比如生活中我们就常常能听到这类对话:
“只要你收拾干净自己的房间,妈妈就奖你一盒巧克力。”
这个句式有两个显著问题,一是“条件前置”,二是“强化交换”;
在这个语境下,**感受到的,极有可能并不是一种奖励,而是你在和他“做交易”。
所以**在潜移默化中学着大人的模样来讨价还价,也就不足为怪了。
除了“乱奖励”,习惯“瞎妥协”的家庭往往也最容易养出“爱讲条件”的**。
网上曾有一则新闻:一个10岁男孩站上三楼的防盗窗,哭喊着要跳楼。
邻居告诉消防员,这已经是男孩的第五次“自杀”了。
他已经习惯用这样的方式来要挟父母满足自己逃学或打游戏的要求。
而男孩之所以变成这样,其实和她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
小时候,男孩每一次吵着不去上学时,爸爸就会塞给他几块零花钱;
渐渐地,男孩就干脆把上学变成了一桩交易:父母给了钱,我才去上学。
而爸爸不但没阻止男孩的恶习,反而一次又一次拿钱和**“做交易”。
妈妈看儿子越来越难管教,想狠狠地教训他,男孩就开始以死来威胁当跟你谈条件,你的态度决定不同的人生走向,吓得妈妈也只能退让。
直到最后,男孩用自杀来威胁父母就成了日常。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破窗效应”,指的是一栋房子的第一扇窗户破了而没有及时修补,那其它的窗户也很快会被打碎。
放在亲子教育领域英语新概念,它同样适合。
比如当**第一次跟你提条件时,你不但没有及时阻止,反而推波助澜让**顺利“破窗”,那你的**就终究难逃“破窗效应”的陷阱。
所以,当我们总在吐槽**“爱讲条件”时,不妨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有需要修正的地方。
原因无它,因为每个爱讲条件的**背后,往往都有着喜欢“乱奖励、瞎妥协”的父母。
**爱讲条件,看起来坏处多多,那是否就毫无可取之处呢?
其实也不竟然。
父母只要用对方法,这个“毛病”还可能成为**的一项优势。
一位亲子教育专家指出,**之所以爱讲条件,除了教育因素以外,也表明**的独立思辨能力、揣摩他人心理的能力以及自我意识日趋成熟。
抖音上有位妈妈应对爱讲条件的**,就值得很多家长借鉴:
既然**爱讲条件,那干脆就和他一起先制定好所有的奖励规则英语新概念,并用文字记录并打印出来,双方共同遵守。
具体规则是**做到某一项预定的事情,就奖励1-3颗星,当星星数量达到一定标准,可以自由选择兑换约定的奖品。
妈妈还会特意强调,奖励的是**努力的态度或过程。
比如**考了100分,奖励3颗星,并不是对这100分结果的奖励,而是奖励**为这100分做出的努力。
这位妈妈自曝,自己正是用这个方法,成功地让**考入了985名校。
仔细观察就能发现,这种奖励方式和“乱奖励”有3个完全不同的细节:
一是所有规矩都是和**一起预定的,**基本都会全力配合;
二是**每完成一个既定目标英语新概念,都可以得到两次正向激励;
一次是得到星星奖励,这是精神上的激励;
二次是星星达标后的具体奖励,这样的方式也让**深刻体会到延迟满足的乐趣;
三是完全脱离了单纯的“你做到什么,我就奖励什么”的“交换式”奖励,避免了**讲条件的“后遗症”。
一位亲子教育专家还告诉我们,其实父母只要掌握好3个方法,就完全能让**的“讨价还价”变成一种优势:
1.分离“无条件事件”
首先要和**明确一个事实,那就是“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和父母讲条件”;
凡是属于**自己每天必须完成的高频事情,没有任何条件可讲;
比如按时到校上课英语新概念,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作业,按作息时间安排玩耍洗漱睡觉等等。
2.共同制定奖励规则
将无条件事件分离出来后,剩下的“可商量事件”就可以和**共同协商奖励方式。
奖励通常有三个基本准则:
一是一定要避免我们开篇所说的“交易式奖励”。
二是要让**明白,奖励的是态度和努力过程,而不是对结果的单一肯定。
因为结果永远是不可控因素,但**的努力态度,却是自己可控的。
三是一定要制定对应的惩罚制度,只有奖罚分明,奖励才更有正向激励作用。
3.坚守制度底线
父母只有严格按照制定的规则实施奖惩制度,才不会让前面所有的功课都白费。
**总爱“谈条件”,确实有很多危害,但家长也应该仔细甄别**“条件”背后的想法和需求。
对于**合理的需求,应该在尊重的基础上尽可能去满足;
对那些不合理的要求,则需要在同**共同制定规则的基础上,和**温和而坚定地沟通;
这往往要求父母既要坚守底线,又要懂得灵活引导。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每一次的“谈条件”,都成为他合理表达需求,不断自我成长的契机。
十点读书开视频号啦!
金牌主播夏萌出镜,带你重读经典
从唐诗宋词到中外名著,短视频里学知识
热门信息
阅读 (2492)
1 张雪峰直言:这三个大学专业“失宠”,就业率低,报考需谨慎阅读 (2453)
2 适合高中英语学习的25部英文电影,太好看了,你看过几部?阅读 (2162)
3 old man不是“老人”的意思,下次别翻译错了阅读 (2149)
4 全国**英语能力测试(NEPTP)申请指南【文末有福利】阅读 (1365)
5 英语一对一用什么教材?哪个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