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卡索学习网

她放弃电视台的好工作,留校教外语:每年为数十位学生写推荐信,帮助他们走向世界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当人生走向双叉路,你会怎么做?相信不少人都多少有些茫然。

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副教授徐雪英便遇到过这个问题。1999年,从浙江大学外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毕业后,她便踏上了讲台。“当年读研究生时,就是浙江台英语新闻的一名编辑,本来要留在电视台的,却还是觉得成为一名老师更有意义和分量。”

徐雪英用“一气呵成”总结自己的从教生涯。回首自己的人生决定,徐雪英还是坚决地认为:

“如果拥有重新选择的机会,我还是会选择成为一名教师。”

师生情缘:只有相遇,没有终点

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曾经提出“译者的隐身”,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从事翻译教学的徐雪英亦是一位“隐身者”。不张扬,却不曾缺席。

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翻译研究中心访学时和劳伦斯·韦努蒂的合影

“谢谢缘分和你们的笑容,能在课上留下这么多快乐的时光。”

已经在新西兰攻读博士学位的10级本科生方锦菁至今仍保存着与徐雪英之间的短信往来她放弃电视台的好工作,留校教外语:每年为数十位学生写推荐信,帮助他们走向世界,其中,这句话令她印象尤其深刻。徐雪英将与学生之间的际遇看作茫茫宇宙“缘分”,她都特别珍惜。每段缘分有多长,大抵从相遇开始,便没有终点。

徐老师和2013级翻译专业毕业班同学们

能够在学生毕业后依然为其倾尽心血的老师极少,但徐雪英是其中之一。据方锦菁介绍,博士论文开题之初,徐雪英打了多通跨洋电话与其共同探讨选题、研究方法等问题。在去年冬天返回母校进行实地调查时,徐雪英更是带着她到各个教室和办公室,向老师和同学们热情介绍她的项目,拜托大家积极参与问卷调查。

“她看着嘴唇冻得发紫的我,一把挽住我的胳膊,说:‘走,我送你回去!’。” 方锦菁犹然记得和徐雪英并肩走在冷风里,阳光从阴郁的天空中撕开了一道口子,明晃晃地暖进人心里。

这样的故事并不是个例。每年,都有数十位同学来寻求徐雪英撰写推荐信,中国首批罗德学者张淳映也是其中之一,当年浙江大学英语系,其中一份推荐信就是徐雪英写的。在他们眼中,徐雪英是那个“最了解他们的人”,而在徐雪英眼中,他们都是“最优秀的孩子”。只要是推荐过的孩子,徐雪英对他们的后续深造一直都保持着密切关注。

徐老师与方锦菁

求是创新:无形的感情牵绊

“Seeking Truth, Pursuing Innovation.”

作为新版校训和浙大许多对外宣传片的英译者,“求是、创新”让徐雪英和每一个浙大人在无形之中有了情感上的牵绊。

求是,是将根扎在泥土里,脚踏实地地追寻真理;创新,则代表了向上生长的力量。

在徐雪英看来,每一个字词都如同一个生命体,自有其独特的情感色彩、适用文体和话语语境。译者连接的是文字,更是情感与文化。修读过徐雪英课程的同学都不会陌生,浙大精神早已融入在了她的每一节课堂之中。

徐老师在浙大

浙江大学英语系_浙江英语系大学有几所_浙江英语学校大学

形上谓道兮,形下谓器。

秉持着“在实践中教学,在教学中实践”的理念,徐雪英主持开设了翻译专业的实践课程“翻译工作坊”,为同学们提供了参与G20峰会、世界互联网大会等一流项目的宝贵机会。近两年来,翻译专业同学已经通过“翻译工作坊”完成翻译实践200多万字,在口笔译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上有了极大提高。

礼主别异兮,乐主合同。

礼乐并行,如琴瑟和鸣,大学风范浙江大学英语系,浑然天成。徐雪英相信,井然的秩序得益于严谨的制度规范与合理的自我约束,与此同时,她以自由开放的氛围鼓励同学们在最大限度内追求人格的完善。2006级的胡杨曾经在中英互译课上用拉丁文、法文翻译中文文本,徐雪英看到后,非但没有批评他,反而将他的译文作为范文在全班朗读。徐雪英的举动,给了胡杨莫大的鼓励,如今,胡杨已经从剑桥大学博士毕业,成为了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的一名副教授。

昔言求是,实启尔求真。

在翻译专业同学的眼中,徐雪英几乎和“求是”画上了等号。“每一篇出自徐雪英老师之手的译文,都必定经过了大量的资料查阅和细致的校对把关。”2018级英语笔译硕士研究生李茜这样说道。在翻译本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嘉宾材料的过程中,李茜对能源专业术语“DRF”一词反复查找无果,徐雪英在审校时主动向多位能源专业的老师和学生请教,最后得出最专业的译文,并在将其反馈给李茜时叮嘱“求是”二字。江河万古流,经纶之才,治学须如东水,为渐、为默、为恒,无曰已是,无曰遂真,靡革匪因,靡故匪新。

与历史对话,助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太草率了浙江大学英语系,怎么能翻译得这么不认真,不走心。”

徐雪英用“心痛”两字形容看到某个博物馆拙劣翻译时的心情,这并没有夸张,她在现场即向博物馆馆长提出为其进行免费的翻译和校对,但是距离开馆时间只有几天,想要改过重来,无异于天方夜谭。

徐老师在浙大东方论坛”——外语学院“畅想2030”暨高层学术论坛

心痛,是一个译者面对不完美作品时的天然反应,也是徐雪英对于乡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共情。回顾二十年的翻译行旅,徐雪英的作品大半与文化传播和国际化相关。从“十三五规划”《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首席笔译专家翻译《明画全集》,《清画全集》,到浙江博物馆、浙江省自然博物馆、浙江省衢州博物馆……等十余家博物馆的特聘笔译专家,从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到宋徽宗成就的“汝窑一抹天青色”,徐雪英在文化翻译的过程中与历史对话,与自然对话,与民族对话,与世界对话。在她看来,如果能够通过翻译将中国文化更好地传播到世界,将是一种莫大的荣幸与幸福。

倾注时光与心血,帮助浙大人才“走出去”

“走出去”,除了需要文化,更需要“人”。

作为美国国务院富布莱特学者,访美期间,徐雪英意识到国外人士对于中国仍存在许多刻板印象,这让一直致力于跨文化传播的她坐不住了。同行的访问学者们都是听美方介绍当地文化,徐雪英却主动地向美方介绍起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中国所享有的稳定与发展,以及悠久的餐饮文化、扇文化和瓷文化等。也正是这次经历,让徐雪英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要想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人才输出必不可少。

徐老师在美国林肯纪念堂前

2015年,为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全球竞争力和社会责任担当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外语学院发起了“国际组织精英人才计划”(国精班)。徐雪英老师出任核心导师之一,承担国际交流的实践教学工作,负责浙大学子的国际组织实习等项目,目前为止,已经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粮农组织(FAO)、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国际组织联络。

为了让更多同学有机会到国际组织实习,徐雪英与各个国际组织的招生官进行了反复交流。仅在今年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实习项目中,徐雪英与粮农组织的往来邮件就将近800封。另一方面,为了展现出浙大学子最好的一面,徐雪英老师对每一位申请者的文书材料都进行了逐字逐句的审校和修改,大到逻辑结构,小到标点符号,每一处细节背后都蕴藏着徐雪英的心血与期望。

徐老师在英国访学

十二月的第一个傍晚,当参加国精班“模拟国际公务员招聘活动”的同学们散去时,鲜少有人知道,这位给同学们进行模拟面试,批改笔试文章,提出宝贵经验,进行个人指点,并目送他们离开的老师在今天度过了一个平淡却又充盈的生日。同样浙江大学英语系,亦然鲜少有人知道,她将无数个夜晚和周末的时光倾注于此的真正期望——

“我希望每一位从浙江大学走出去的孩子都是兼具民族情怀与国际视野的栋梁之才,因为你们的未来,就是民族与国家的未来。”

期望珍重,而言语太轻。

生命被若干年前的一个决定搅动,是那一颗温热而赤诚的心,让此后的岁月都带着如雪后初霁般的绚烂与暖意。

在光阴与光阴之间,雪英纯粹。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阿卡索学习网 - 英语学习培训机构网站! > 她放弃电视台的好工作,留校教外语:每年为数十位学生写推荐信,帮助他们走向世界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